死亡從來不只是單純的自然事件。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常出現對「美」的省悟。適逢三島由紀夫今年逝世五十四周年,今期《方圓》為「金閣寺.三島由紀夫」,探討美與死亡,箇中涉及的文學、政治和人格鑒賞。死亡導致孤離,又能打破個體孤獨的樊籬,我們又能否用心聆聽那些將逝未逝,若即若離的幽玄之音?
三島由紀夫與日本左翼學生組成的「全共鬪」,在東大就著社運、暴力、時間、自然、命名、他者、語言及天皇進行公開辯論,被後世稱為「昭和最強辯論」,駱頴佳、藍玉雍、蕭雲、易山各自分享看過這部《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紀錄片的感覺,談熱情、尊重與文字的重要。
觀看《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讓藍玉雍收穫最多的地方,是認識芥正彥以及他的想法,在這部精彩的紀錄片裡,不少地方都會讓很想停下,先讓感受沉澱,才繼續看下去整場辯論,其中芥正彥和三島之間的對話,更讓人印象深刻。
在戲院關門之先,蕭雲趕及觀賞《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詳文分析1969年三島由紀夫和全共鬪學生在東大講堂大辯論的攻防壁壘,撇除雙方在意識形態上互不相讓,其惺惺相惜不在政見,而是同懷不可實現的理想主義,儼如「親愛的敵人」。三島向世人展示的是不朽的辯才和風度,更是無數左右翼份子無法身體力行的,一份殉道的意志。
看完《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駱頴佳形容心情久未平伏。當幾部有關香港社運的紀錄片遭禁之際,或者大家也可看看這部1969年由三島由紀夫與日本左翼學生組成的「全共鬪」在東大就著社運、暴力、時間、自然、命名、他者、語言及天皇進行公開辯論的紀錄片,他們是如何將一場社會運動的討論,在彼此尊重的大前提下,提昇到一場涉及哲學以至美學的高水平思辯。
日本大文豪三島由紀夫寫嘅《金閣寺》,講述一位自慚不善表達嘅少年溝口,發現自己想象中嘅金閣寺同現實中嘅金閣寺有好大嘅差異。面對事與願違,面對理想同幻滅,你會選擇點做呢?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之無定向會客室,有小樺同好青年荼毒室嘅鹽叔,同你睇下另一種嘅日本美學。
川端也許只會覺得,這個28歲的青年前途無可限量,當安部公房、大岡昇平等成名作家都尚未出版作品集時,三島已捷足先登,在文壇享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