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不少作家或素人都會利用AI協助自己創作作品,並刊登至不同平台,使讀者難以分辨作品是由真人撰寫還是AI生成。為協助讀者有效區分,美國規模最大的作者機構——美國作家協會(The Authors Guild)推出全球首個官方認證系統「Human Authored」,讀者只需透過平台進行查詢,便能確認作品是否由人類創作。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光速發展,AI 產生的影像與創作已逐漸達到與人類作品難以區分的境地。去年11月,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 Edouard Machery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研究顯示AI生成的詩歌在多數評分標準上超越艾略特、莎士比亞等不朽詩人。這不僅挑戰了我們對藝術創作的傳統認知,也引發了對創作本質的哲學性思考。
當代德國哲學家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uemelin)聯同自由作家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出版《性、愛欲、人文主義 :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以「愛欲的人文主義」(Erotischen Humanismus)為基本立場,探討了15個兩性主題,例如性別正義、色情片、藝術裡的色情、街頭性騷擾等問題,亦輔引自文學、電影橋段、電視影集或個人經驗,找出個人自主與社會規範間的平衡點,並對女性主義及性別正義的樣貌,進行全新的闡釋。
城市當代舞蹈團剛於上月發布以「禾火 45 °C」(An Ardent °Fall) 為主題的一連串舞季及誌慶節目,其中《快樂頌 Evolving》將作為舞季揭開序幕,由中生代編舞李思颺 (Justyne) 沿用其獨有的當代舞蹈語彙作為嚮導,邀請觀眾進入編程世界探究快樂所在。陳冠而先行觀演排練,認為《快樂頌》數年前作品中已使用,今次延續探索,但有趣的是,李思颺自經典古典元素擷取靈感,但她的編舞語彙與及目光卻是當代的,加上第九交響曲的恢宏,可見她企圖以更悠長的視角鳥瞰人類的演化,與及當刻眼下的局面。
濱口龍介在《無邪之境》之中建構出一個靜態的場域──原初自然,對於我們這些「現代人」,一切都是神祕而陌生。海鹽分析電影裡的原初世界和資本世界,是如何構成辯證關係,並點出當中暴力的隱蔽之處,而最後資本世界的人類作為獻祭,意味著辯證運動的終結,善惡的劃分消失了,自然世界復歸平靜、神聖與潔淨。
中國傳奇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的故事家傳戶曉,其不朽的風骨與浪漫的詩句至今仍為人所傳頌。假如屈原在死後二千年輪迴再生,在長生不老的秦始皇統治下的獨裁暴政中重獲新生,由汨羅江一下子被投擲到賽博龐克(cyberpunk)的香港之中,他會發生一段怎樣的故事?動畫導演兼視覺藝術家江康泉(江記)在大館舉辦的個人展覽「江康泉:戰國龐克」,從奇幻的想像出發,結合歷史與科幻,糅合了動畫、聲音、霓虹燈等多種元素,發掘歷史的可能性,探索人類自古至今的核心慾望,叩問科技、歷史與人類慾望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名聞遐邇的編舞師迪米特里斯・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在香港舉行了一連三場的Ink表演。11月10日更設有影後座談會。這是帕派約安努十年來首從親自踏上舞台。他在座談會上笑言說這是一個高估了自己的抉擇。他因為2015年進行國際巡迴演出,很羨慕表演者可以與全球的觀眾交流,於是他也好想自己可以有這個機會,便踏上了舞台,創造了這個動人心弦的演出。
因為作曲人林家謙Demo的一句,Gin Lee(李幸倪)邀請周耀輝填出〈後人類的美麗與哀愁〉。姚慶萬回歸到川端康成的《雪國》解析歌詞,可見周耀輝寫出人的兩難:我們得到渴望的美麗,同時承受不少磨難。他認為周耀輝希望聽眾學會選擇,然後堅定內心,跨過美麗和哀愁的困局後獲得一種自由,而非立於原地不進不退。
自從OpenAI的聊天機械人ChatGPT橫空出世,短短兩個多月已吸引全球逾億人使用,不少用家亦嘗試利用AI系統寫詩寫小說、撰寫電影劇本與學術論文等,在社會掀起一片熱潮的同時,也令大眾再次關注AI寫作是否能夠取代人類的原創性,以至人工智能將為人類帶來怎樣的影響與衝擊。
牠在最後跟隨牛群,走入倉庫;對觀眾來說,相信是牠命不久矣,因為那個黑暗環境,似預示走入屠場前,動物會被昏迷處理。說的是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作品《驢子伊艾奧》的尾聲,那頭再次流浪的驢,或瀕臨死亡。這幕死亡的預示,尤其逼迫筆者多想英文片名《EO》的台譯——《如果驢知道》,而EO是牠的名字,卻被譯成如同詰問的茫然,因為這個詰問沒有主體:如果有甚麼必需要驢知道,那究竟會是甚麼?
在古斯拉夫的神話中,太陽神有一個女兒叫Zorya,代表黎明女神。關於Zorya的故事在烏克蘭、波蘭、斯洛維尼亞、俄羅斯等地因應各地文化被描繪成不同故事版本。她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兩姊妹、三姊妹,各自代表著天上不同時候的光:黎明時她是「晨星」(Zorya Utrennyaya),黃昏時她是晚星(Zorya Vechernyaya),午夜時她就是午夜(Zorya Polunochnaya)。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善於閲讀人性錯綜複雜的激情與慾望,歷年來也有不少電影改編或啟發自他的作品,適逢今年褚威格逝世八十周年, 香港藝術中心與香港歌德學院合辦《人類群星閃耀時:電影中的褚威格世界 》,精選幾部與其相關的電影進行放映,更邀得《布達佩斯大酒店》視覺特效師擔任座談嘉賓,從箇中美學探究此片的核心靈魂褚威格,如何為電影帶來深遠影響。
本地藝團「前半生藝術概念有限公司」的概念音樂會《後人類景觀》,靈感來自董啟章的《後人間喜劇》,邀得本地作曲家梁騫仁及音樂人江逸天合作,糅合極簡主義音樂,以及一系列效果攝影和錄像,編織未來城市的聲音和畫面,牽引觀眾遊進異想世界。
混揉文學與音樂的跨界演出《午後看海》放置在城市邊陲的海堤地帶。夜間跋涉,下車走一段長長的路,已讓人有種全黑潛游的錯覺。《午後看海》場刊小誌內的七篇散文,如同散文集《回家》的後續。策劃演出的音樂人江逸天說,這次合作始於兩年前閱讀了《回家》。我很好奇人們從作家投映自身的文字裏,終究看到怎樣一面倒映自己的內部海域。能借取別人的骨架來繫住漂流的心靈嗎?他們是安坐於船上的過客,划撥浪尖的泅水者,還是水下很深很深的失溺遊魂?
人類通過仿生學(Biomimicry)系統化學習及模仿生物結構和大自然運作原理,以研製新技術及改善現有科技,今集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講Janine Benyus《Biomimicry –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看看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些甚麼!
著名歷史學家哈拉瑞早前撰文評論烏克蘭危機,認為其核心是關乎歷史與人類本質的一個基本問題:改變是否可能?儘管有過難以忍受的歷史,烏克蘭人還是建立了一個民主體制,一切都取決於人類的選擇。李敬恒將全篇文章予以翻譯,讓更多華文讀者能更深入了解哈拉瑞的觀點。
法國哲學家暨科學人類學家拉圖的近作《著陸何處》,主要針對特朗普退出氣候體制的決定,抨擊這種不負責任、只顧躲在牆內幻想自己偉大起來的態度,彭礪青這篇書評認為,比起各種政治意識形態的針鋒相對,拉圖希望人類打開腦袋的窗口,終止批判。
《後人類敘事——共存之地》從去年六月開始,先以網上形式進行第一階段,如今進入第二階段的實體展覽。在牛棚的磚牆之間,九位藝術家的作品構成一幅後人類圖景。忤尚則形容為一次柔軟的嘗試是,柔軟到幾乎無法承載任何人,卻想像著在炸裂邊緣推倒從來。
學院知識走入民間,是出版產業的一大趨勢。在台灣,人類學已成為出版新寵,近來香港亦趕上台灣的潮流,出版了第一本面向大眾的人類學讀物,由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合撰的《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K.L Pang形容,書中涉及的主體廣泛,讀者能感受到人類學作為知識生產的洞見和旨趣。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波斯密語》,猶太主角詐稱自己是波斯人而倖免於難,恰巧伙食軍官極欲學習波斯語,為求生存主角就自創一些偽波斯語的單字和發音,結果,兩人「共同」創作出一套只有他們才懂的語言。江祈穎提到,兩人因溝通建立起一種默契,而這種默契正正是由語言建構而成,只可惜亂世中,他們注定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敵人。
癲!深得小樺同言叔夏鍾情嘅李維史陀,佢係《憂鬱的熱帶》一開頭就寫住:「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然而,現在我準備要講述我自己的探險經驗。」一句就見到佢份人幾咁「憂鬱」。作為「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曾經大力批判沙特,並且提出咗著名嘅二元對立結構,認為「野蠻人」同現代人背後嘅思維結構有共通之處,對之前主張原始思維較低等嘅主流人類學觀點構成莫大衝擊添!想十幾分鐘了解李維史陀同結構主義,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睇完〈天能〉,我哋知會發生嘅嘢始終會發生。而原來以色列歷史家哈拉瑞嘅《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都同大家講,人類嘅命運一樣有跡可尋!?今次唔洗求神問卜,唔洗〈天能〉,只要我哋一齊打開呢本「未來簡史」,我哋都可以一探人類嘅未來!唔洗問燒山,唔洗問媽咪麵,只要大家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就有董生同你一齊解話。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哈拉瑞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人類大歷史 #神話 #預言 #Humanity #人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日前(九月六日)舉辦講座,邀來鄭詩靈教授、譚萬基博士、周豁然女士、鍾浩浲先生,以人類學角度解釋「暴力」的不同面貌。講者提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充斥著無形的暴力,法律、經濟、生活價值等看似和平的秩序,無不是通過看不見的暴力來維繫。最後,講者亦討論了邁向非暴力的可能。
為哲學家尼采和海德格作傳的德國哲學家薩弗蘭斯基,最近寫成了《時間之書》,似乎不單要用婦嫗可解的文字解說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中的概念,也要爬梳德國哲學、文學、史學和社會學中的時間 概念。
另一部不被出版社接受的集中營文學,就是與《夜》以及《安妮.法蘭克日記》並列為猶太大屠殺三大經典,意大利作家普里摩.李維(Primo Levi)的《如果這是一個人》。與《夜》和《安妮.法蘭克日記》相比,《如果這是一個人》中譯本甚至姍姍來遲,然而它比羅塞特或維瑟爾的著名作品更早出版(1947年),當時意大利左翼作家帕韋澤(Cesare Pavese)和娜塔莉亞.金斯堡(Natalia Ginzburg)曾經建議作者延後出版這本書,但本書出版後,立即獲另一位左翼作家卡爾維諾為作者撰寫書介。
熾熱病毒地震海嘯,亡魂開始復仇,鹽田結冰,最後一片冰川融化,你就站在繁華燈火中倒數氧氣的耗盡。渴望用文明在枯土上種花,在漠化的草原中栽出新的靈魂,但寒冬襲來,烏黑的天空下起了滿是毒素的雨水,腐化城市的萬家燈火。驕傲的自大的病態的殘暴的,蠶食珍惜。人,塵埃落定,末世中塵封希望,天堂和地獄在召喚了,地球……沒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