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中學同學聚會上,阿良環顧四周,看看每一張似曾相識的面孔,別了十七八歲的青澀,臉上都帶著三十多歲的滄桑。「係喎,阿良你都拍咗咁耐拖,幾時帶佢出嚟比我哋見吓?」阿良笑而不語。散席後,阿良來到砵蘭街接他的女朋友微微下班。兩人牽着手,走在眾多的霓虹燈牌下。這段長達八年的關係,到底是上帝給他的祝福,還是考驗呢,阿良思疑著。
一對不再童話的夫妻,打算嘗試穿上校服,便以為一切如初,可以找回當初相戀的感覺。即使,他知道她有外遇。他也知道,她知道他有外遇。可是,為了他們的孩子,他們不得不在一起,不得不想辦法在一起。誰先有外遇、誰先離開這段關係也再不重要。他和她都知道,這段關係留不住任何人。
今期《無形》以「效應」為題,書寫大時代裡的各種小觀察。盧卓倫的短篇小說〈模仿者〉寫一段校園青春奇遇,每天出現在主角面前的同學,猶如影子般存在,直到某天她了結自己的生命。一切看似如常,但當影子消失,肉身從哪裡來,亦往哪裡去。
盧卓倫以「鏡子小姐」的身份,寫了一封〈給鏡子先生的信〉。戴上面具,是讓人看到自己的本相,有時脫下面具,是讓人看到真正的自己,但有時候,「我」更會回到荒原,再次看一看鏡中的自己。「真正的孤獨並不是孤身一人,而是在人群中卻沒有一人能了解你。」
香港文學季的主題「親蔬」,意在提倡親近蔬菜植物,盧卓倫的〈留下來的人〉,更直接與土地的牽繫有關,驅寒多益的薑,原也是一種祝福,配以蘇詠寶的藝術裝置,讓我們在進食與種植之中,尋找與土地、植物的深層關係。
男子組合MIRROR人氣大熱,卻似乎為不少情侶或夫妻帶來爭端,甚至爆發冷戰。盧卓倫的小說〈丈夫連環不幸事件〉便以此取材,寫出時下追星一族的生活日常。
盧卓倫寫下灣仔十道風光,從過去的囍帖街走到太源街,再從修頓球場到富德樓,再沿著軒尼詩道走向高等法院。當電車與「豬籠車」錯身而過,今日讀來或許感觸更深。
盧卓倫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夜海》,陳麗芬為這位年輕作家的新書寫序,並從他的小説裡,看到一種有別於近年常見的城市寓言書寫或身份主體想像的創作方向,初試身手,已獨具一格。
「一小時後,我們在收銀處再聚。在再見面時,我們要替對方挑選一本書。」這是故事主角的戀愛習慣,看看對方是否合適的交往對象。然而,讀完一本書是幾天的事,找一個合宜的人卻是一輩子的事。急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