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歆怡訪問劉克襄,詢問了關於他的新作《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解釋劉克襄如何以地域分區,搭配時間軸線,將日本博學家鹿野忠雄如何從昆蟲採集到高山攀爬,從生物地理學到民族學、考古學等方法,於台灣這片土地上鍊出廣博的學養。劉克襄透過嚴謹考究加上親自查訪,令到《流火》營造出閱讀的樂趣,讀者閱讀間就仿如回到昭和時代,與鹿野忠雄一起上路。
去年全球首映的《盜墓奇美拉》入選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首映場獲得全場9分鐘起立致敬。藝術家黃嘉瀛有見香港坊間影評多論述電影中的虛實、生死意象或拍攝手法,鮮有談及貫穿整條故事線的伊特魯里亞(Etruscan)古文明及其象徵意義,故撰此文,深入分析導演置放的劇情設計的用心,以及介紹一些歷史文物如萬獸女神像、躺臥餐廳墓的壁畫、伊特魯里亞銅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