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鍾玲玲作品成為文青暗地追捧之對象,此現象在文藝圈中已為人所知。鍾玲玲是七十年代湧現的香港本土作家群之一,誠摯寫作多年,結集成書的作品卻不多;從十年前左右,書展期間天地圖書攤位偶現鍾玲玲小說《愛蓮說》平價抛售,引來不少文青奮力「撲書」,傳奇持續數年。香港文學舊書有價有巿,一些載有作家作品的刊物亦同時水漲船高。然而如何辨別作者真偽、刊物之價值?資深文學編輯、鍾玲玲友人許迪鏘先生,日前就在臉書分享他與身為鍾玲玲大粉的青年作家黎哲舜的互動,並對網上一份標天價$12000的舊刊物上署名「玲玲」的作品進行了考證辨偽。
作為資深編輯,許迪鏘認為編輯其實也是一種服務行業,但編輯的權力很大,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自大,絕大部分編輯都有一個職業病,就是愛改別人的東西,但不同作者有不同文字風格,有的作者故意讓文字顯得彆扭,你改順了就抹殺了個人風格。
陳韻文的《長短句》終印出來,許迪鏘談編書過程的點滴。讀這部書,感受最深的是〈喪了〉,一面讀著一面心上彷彿有一塊大石頭。另一篇〈舊事重提〉,由一件交通意外引發,也令許迪鏘想起另一篇舊報的類似報導。
《百年孤寂》、《雙城記》的開場白,隨口便可以背出來,但許迪鏘認為,《大亨小傳》的開頭卻不好唸,也沒有合意的中譯。比對歷年來不同譯者、不同出版社的譯本,都覺得彆扭,甚至令人質疑譯者本身都可能參考過眾多譯本,是「你抄我我抄你,只改頭換面幾個字或換個說法,所以缺點都一樣」,到底《大亨小傳》的開場白有何難譯,難在哪一句、哪一個字?
文學館此前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寫作教育的研究。感謝許迪鏘先生賜文,分享對寫作治療的看法。文章經虛詞轉載,題目為編輯所擬。
關於圖書館擅改得獎文章事件,雖然圖書館已經接觸相關得獎者表示歉意,好像已經塵埃落定,但難得編輯工作原則有人關心,我就在之前的臉書發言基礎上再講幾句,以讓更多有志出版業的朋友可以參考討論,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再求進步。
關於今屆書展的一筆,也真是說來話長。那惡俗的海報並不令人意外,香港官方的設計從來都是話柄或笑柄。十元紙幣、飛龍圖案、特區廿周年標誌,無一不成設計的反面教材。香港文學書刊設計何嘗不是或過或不及,強差人意而已。
一天之內,文學世界彷彿一下子翻轉了。敗象的形成自然不在一日,是社會長久以來文化、文學根基薄弱,美感教育失敗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