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文閱讀功課,問作者本人亦是另一種選擇?台灣高中生讀到散文集《第九味》後,因不懂得回答問題便突發奇想,上網搜尋作者徐國能的聯繫方式,竟意外獲作者接通,並詳細解釋文章。徐國能隨後表示,年輕人能夠這樣做讓他大吃一驚,亦服他們的想法,跟實踐的勇氣。不少網民得悉後都紛紛表示這樣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學習,促使學生更願意主動鑽研文學,令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孔銘隆這位九十後的年輕詩人,近來結集七年間的作品,成為首部詩集《海石敲響潮音》。徐竟勛引用法國哲學家巴什拉的著作,指出水如何作為意象,突顯出詩人的想像力,而在孔銘隆的新作中,處處圍繞水的命題,也尋索自己。當中看見他在教學與創作之中摸索平衡,有對於學生不正常行為的觀察,也有建制下老師的無奈,統統以寫詩解憂,同時成為一種紀錄,作為學習時代的開始,與終結。
去年七月,作家崑南出版「手機書寫」系列之二《人間零度醉醉念》,收錄30首他在手機上即「機」揮毫的詩。自20多年前起,崑南已經想寫「天、地、人」三部曲小說,現時「天」有《天堂舞哉足下》;「地」有《地的門》;「人」則醞釀多年仍未寫成,崑南說他寫了三分一,「但都不滿意,」於是在未寫成「人」字小說前,「我就想不如用『人間』代替一下。」
香港文學館製作的全新文藝清談節目《藝文在線等》,上月底開始在網絡平台首播,首兩集話題圍繞近期大熱的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從文學角度討論人工智能現時的限制,並談及幽默、反諷、侘寂等關鍵詞,節目播出後亦在文藝界引來不少後續討論,《虛詞》編輯部整理相關內容,並與曾卓然、鄧正健再作訪談,更深入探討 AI 是否能夠學習自我反諷的寫作風格。
裸辭踏上三年來的首次旅行,何雪瑩反思,看了那麼多書和研究,到目的地繞半小時拍照和放飛思緒,然後再回家讀書。這種旅行習慣持續多年,第一次懷疑有沒有變得更有智慧?書寫倫敦的人愛倫敦,但愛的並不盡是英倫文化的優雅與大度,恨的也不必是黨報藍絲KOL臚列的破落與缺憾。跨過從書本讀到的倫敦,學著與不同膚色、種族、階層的人寒暄共存,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和巴士上流淚,一切都是我學習成為倫敦人的過程。
港人在台灣成立的1841出版社,趕編出兩本關於烏克蘭的書籍,虛詞轉載其中《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戰爭、文藝歷史與當下》一書,由鄧小樺撰文的編者序,以饗讀者,接下來還請各位通過閱讀本書來支持烏克蘭。
董啟章最新出版的隨筆集《非常讀》,徐竟勛覺得此書正是一個讓讀者進入董啟章閱讀世界的機會,從《莊子》到宮崎駿電影與《鬼滅之刃》的討論中,我們可以認識總被視為「嚴肅文學之中,最嚴肅、非常嚴肅的」董啟章的另一個面向,並示範了如何將各個文化媒介的經驗,傾注到自己的閱讀體驗之中,從而成為自己專屬的文學養份。
我哋一邊廂見到香港聾人爭取佢哋嘅文化權利(包括對佢哋嘅母語尊重同承認),但另一邊廂我哋就見到中國共產黨點樣將新疆嘅維吾爾族人再教育,漢化,壓制佢哋嘅語言文化宗教,似乎係進行緊一場cultural genocide文化上嘅種族滅絕!
自從教資會今年推出「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後,兩個研究院的朋友不約而同告訴我:「樂觀地想,每個月可以少給四千元學費,但其實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而且學額並沒有增加。」
訪問是六月尾做的,地點是畢業生早已離去的大學校園。專程回去探訪作家唐睿,本來要談的是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前景之類的問題,最後談到的是生命中不斷疊加而無法處理好的焦慮,寫著寫著,稿件不斷延宕,竟然已經是開學的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