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 《靈隱》讀後 ── 疫後和時代變異之際的一封情書

書評 | by  克琹 | 2025-05-08

最近剛讀完葛亮的《靈隱》,非常喜歡,甚至萌生立馬再回頭讀第二次的念頭;之前讀過葛亮先生的《燕食記》、《小山河》、《飛髮》等,特別喜歡也佩服,葛亮將香江、南粵乃一路追溯飲食的淵源、文化與語言的脈絡與變革,並且將之巧妙地融入寫作的故事當中,一點也不嫌刻意。

原本以為《燕食記》已是相當完滿的一本紀錄香江、南粵飲食、文化歷史的小說,此次甫出的《靈隱》更是令人驚豔!

作者葛亮甚至將之前發生在香港的一宗驚悚的「弒妻案」試圖融入故事裡頭,一開始,我以為這是某種為了突破寫作想法技巧的方式;但讀完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此次《靈隱》為中篇篇幅,整部小說由三段落鏡像構成。)才發現,作者不僅僅是突破了自己寫作的層次,更是試圖經由「現象」(裡面的「現象」不僅僅僅止於「弒妻」的新聞),甚至一路追溯至全體人類、臺港人都親身參與精力過的SARS和疫情……

我甚至在讀至末段的時候,有一種這是作者葛亮在疫後,在我們集體經歷/倖存下來以後,試圖揣摩、寫給人類/讀者的一封「情書」。

小說的故事精彩,甚有許多值得思考玩味再三的句子,一如既往地,亦有許多豐富的美食史、氣味描述與技藝的保存與紀錄。但在這次的《靈隱》裡我最喜歡也最印象深刻的仍是開頭的那句──「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

在作者的〈後記‧看園〉中,葛亮細細地道出見到這道古句的背景,那是在香港志蓮淨苑裡,大雄寶殿奇石展的石上詩句;在疫情期間的某日,作者竟遇一北方口音的師父與他聊上幾句,其「奇遇」讀起來竟有一點《紅樓夢》裡開頭在太虛幻境裡遇見僧道的奇異趣味。

每一個人讀故事、讀小說,其實時常是藉由一個「虛」再映照、歸返一個「實」,此次葛亮這本《靈隱》寫得極好、讓讀者讀來既驚又覺得被撫平,也是其作者的功力,誠如他自個兒在書末寫的,「將或隱或現的人生,寫出來,為你們。」

離大疫之年,我們緩過來大概有了一到二年,接踵而至的又是整個世局和技術的混亂與革新,不管是生活在哪一區的人們,都往往有著惶惑、迷離、又失去了過往能夠堅信不移的信仰、主體……

若在這段時間、這個春夏之交,人心惶惶,不妨翻翻葛亮的新故事《靈隱》,在故事中,我們能如在一個巨大影院一般,既瞥見歷史的淵源,也驚見人性的僵固和偶爾的變異,故事中、字裡行間,我願意相信人們在經歷並走向未知之際,我們能保有曾經相信四海一家的純粹、能像中間那篇故事的女主角思睿一般,在一個巨大的遊戲選項中,我們能選出第三個選項,那是什麼?

「她看到,兩頭龐然巨獸,在湖邊對望一眼,默然低頭喝水。繼而分道揚鑣,消逝在一片蒼茫。」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

看《貓貓的奇幻漂流》雜感

影評 | by 泊泉 | 2025-05-07

空心圓

小說 | by 石啟峰 | 2025-04-25

破皮

散文 | by 令菱 | 2025-04-23